古代黃茶有兩種,一種是採自然發黃的茶樹芽葉,如唐朝時頗有盛名的安徽「壽州黃芽」;另一種則是工藝加工的黃茶,即是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黃茶。它是由六大茶類始祖之綠茶演變而來。 明朝許次紓《茶疏‧產茶》: 「天下靈山,必產靈草。江南地暖,故獨宜茶。大江以北,則稱六安,然六安乃其郡名, 其實產霍山縣之大蜀山也。茶生最多,名品亦振…..南方謂其能消垢膩,去積滯,亦共寶愛…..未及出釜,業已焦枯,謳堪用哉。 兼以竹造巨筍,趁熱便貯,雖只有綠枝紫筍,輒就萎黃,僅供下食, 奚堪品鬥。 」
一、黃茶的特征
黃茶和綠茶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有一道「悶黃」的工序, 黃茶沒有綠茶那麼青翠的色澤,但是在香氣方面有自己的獨特之處。 黃茶的歷史十分悠久, 中國傳統四大黃茶,分別是湖南/君山銀針 、廣東/大葉青、安徽/霍山黃芽、四川/蒙頂黃芽;如今的黃茶多產自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四川等茶區。可惜,從市面產品來看,大部分黃茶已出現「綠茶化」的傾向。
二、黃芽茶、黃小茶和黃大茶之分
按鮮葉原料的嫩度,黃茶又分為黃芽茶、黃小茶和黃大茶 , 黃芽茶是採摘細嫩的單芽或一芽一葉為原料製作而成的, 幼芽色黃而多白毫,故名黃芽,香味鮮醇;代表品種有蒙頂黃芽、 君山銀針等。黃小茶是採摘細嫩芽葉,多以一芽一葉、一芽二葉為 原料加工而成,其品質不及黃芽茶,但明顯優於黃大茶;代表茶品:有遠安鹿苑、平陽黃茶等。黃大茶要求大枝大桿,鮮葉採摘的標準 為一芽四五葉,一般長度為10~13厘米,成茶比較粗老,但是滋味也最濃鬱;代表茶品有霍山黃大茶等。
黃茶製造工藝:鮮葉 ➨ 殺青 ➨ 悶黃 ➨ 干燥。這加工過程中,形成典型品質特徵的關鍵是悶黃,其原理是利用在濕熱條件下發生熱化學變化,葉綠素降解,多酚化合物進行非酶氧化,產生黃色物質,干茶、茶湯、葉底表現出黃底或黃竭色澤,滋味甘醇。
三、黃茶市場占有率
黃茶一直未能成為市場大熱,基本上是以內銷為主。君山銀針主銷京、津及長沙等地,近年來有少量外銷;蒙頂黃芽主銷四川 及華北地區;皖西黃大茶主銷山東和山西一些地區,為黃茶類之大宗產品。 其他黃茶產品產量極低,或已經不生產,或者茶名在,但是產品是綠茶。如廣東大葉青,已經沒有生產很久。這與其市場定位比較尷尬有關,說鮮美它不如綠茶,說醇和不如烏龍、 普洱,說香氣不如紅茶,說清爽不如白茶,故而黃茶的市場一直在萎縮,甚至以前著名的黃茶如霍山黃芽、溈山毛尖都已經改制為綠茶。直至2014年,全國黃茶年產量是3109吨。
四、黃茶暖養腸胃促消化
雖然黃茶市場不是很理想,可它的存在還是很有意義的,黃茶葉悶黃工藝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,「悶黃」過程裡產生大量的消化酵素,不僅減輕茶葉的寒性,而且飲用後,對腸胃的調養非常有益。堅持適量飲用黃茶有助於預防消化道疾病,也可以緩解現代人不愛運動造成身體脂肪堆積的情況,對於防治食道 的病變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。
●廣東大葉青黃茶-
大葉青產於廣東省韶關地區(包括清遠,原歸屬韶關管轄)、肇慶、湛江等縣市。 廣東地處南方,北迴歸線從省中部穿過,五嶺又屏障北緣,屬亞熱帶,熱帶氣候「溫熱多面,年平均溫度大都在22℃以上,年降水量1500毫米,甚至更多。茶園多 分佈在山區或丘陵,土質多為紅壤、黃壤和頁岩風化土壤,透水性好,非常適合茶樹生長。
是次品鑑的黃茶是產自清遠市陽縣大東山產區,50~60年樹齡,大中葉種頭春混採茶葉
乾茶外形蜷曲緊結,較粗大重實,色澤黃褐。聞起來有火香氣,當地人稱之為「鍋巴香」。
最宜使用蓋碗沖泡,水溫93~98℃,下投法定 沖泡,第一泡8秒出湯,可泡8泡,此後每泡增3~8秒浸泡時間。
●沖泡後,焦香濃鬱,猶如秋季野生熟果香,果湯色橙黃明亮通透,入口醇和鮮爽、回甘好, 葉底芽葉肥壯。